11月14日,在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清华大学医院围绕“糖尿病与幸福感”主题,分别在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和照澜苑温馨家园举办了两场别开生面的糖尿病健康科普宣传活动。活动倡导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核心,注重身心愉悦,切实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风险和危害。
并发症筛查现场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首先以线上问卷形式收集了患友的心理体验,为针对性开展讲座和答疑提供方向。上午时段,医护人员为大家免费测量血压、血糖、眼底肾脏病筛查,并给予健康咨询、饮食及运动指导等。院内健康讲座由护理部刘秀冬主任和李英男主管药师结合问卷和案例,围绕大家关心的“如何做好自我管理”和“糖尿病患者安全用药”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讲解和充分交流。最后业务副院长李红星主任医师结合个性化问题和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现场答疑。
下午,内科副主任王念鸿主任医师带领医护人员走进照澜苑温馨家园,开展社区糖尿病宣传义诊活动。她与糖尿病患者和家属一起探讨何为幸福感、如何获得幸福感、糖尿病如何个体化确定血糖控制目标并每年不少于四次与签约医生交流病情,帮助患者更好地调整心态保持健康活力。袁绍华主治医师与大家共同探讨饮食、运动在糖尿病血糖控制中的作用和方法。李晓新护士长讲解和演示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并现场帮助糖友纠正不规范的注射方法。
健康讲座
此次宣传义诊活动,有近60名居民和教职工参与。专家服务面对面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及调理建议,有助于患者自我疾病管理能力提升,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防控任重道远,尤其是心肾代谢疾病风险不容忽视。近年来我院积极致力于糖尿病、高血压及65岁以上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多个微信社群答疑咨询,有效开展危险因素筛查及并发症防治工作。家庭-社区-医院联动的全生命健康管理模式强调人人重视健康,随着公众对糖尿病认知度的不断提升,将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加强自我管理,从而提升幸福感。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要点
↓↓↓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其主要特征。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伴有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
二、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因急性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二是因长期慢性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主要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心力衰竭,其中ASCVD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神经病变。上述血管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卒中、失明、肾衰竭、截肢等严重后果,是糖尿病患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
三、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一)高风险人群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者为糖尿病高风险人群:
1.年龄≥40岁;
2.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3.有糖尿病家族史;
4.缺乏体力活动;
5.高血压;
6.血脂异常;
7.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8.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分娩史或妊娠糖尿病史。
(二)糖尿病前期人群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为糖尿病前期人群:
1.6.1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
2.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
四、如何预防糖尿病?
对于一般人群,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对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
提倡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五、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一)健康生活
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二)配合诊治
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调整用药,需及时和医生沟通。
(三)主动管理
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
(四)平和心态
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
(五)寻求支持
当血糖控制遇到困难时,可与家人、朋友或病友述说,寻求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