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冻手冻脚的日子可不好过,不少人用上了暖宝宝、热水袋、加热鼠标垫等取暖“神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取暖设备一旦使用不当,很可能造成“低温烫伤”。
冬季是低温烫伤的高发期
低温烫伤是指身体接触 44~45℃的物体超过30分钟,造成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渐进性损害。具体来说,温度处于44~45℃之间,皮肤受伤程度与接触时间呈正比,也就是说接触时间越长,皮肤烫伤的几率越大;接触44℃的热源6小时,容易导致皮肤出现不可逆性损伤;接触49℃的热源3分钟,可导致人体表皮损害,超过9分钟表皮就会坏死;暖宝宝、充好电的电暖宝,以及灌注开水的热水袋,即使隔着针织套,温度也在45℃以上,发热时间一般超过30分钟,就会不知 厂不觉造成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和高温烫伤有何区别?
低温烫伤和高温引起的烫伤不同,创面疼痛感不十分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疱、脱皮或发白的现象。因其面积不大,烫伤皮肤表面看上去不太严重,但创面深,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若处理不当,严重者可发生溃烂,长时间无法愈合。
冬季正是低温烫伤的高发期,很多人不予以重视,导致的后果往往要比开水、热油烫伤更为严重。老年人群、婴幼儿、糖尿病患者、活动不便的病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是低温烫伤的高发人群。
低温烫伤后如何正确处理
发生低温烫伤,先用凉毛巾或凉水给烫伤处降温;降温过后,使用碘伏消毒,以免伤口感染;涂抹适量的烫伤膏,能够促进伤口的修复;若有感染,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烫伤处理误区:
在患处涂抹酱油、醋、牙膏、润肤霜、植物油等,以为可以保护伤口,实则易造成创面感染;自行挑破、挤压、撕除水疱,或用纸巾、纱布等擦拭创面,造成进一步损伤,加重病情,同时干扰医生对烫伤程度的判断;在未提前消毒的情况下,频繁用手触碰、抠挠患处。
避免低温烫伤 预防最重要
避免低温烫伤,可以通过控制热源温度和注意使用时长两方面入手。比如,电热毯的温度不宜太高,也不要整夜使用,推荐使用可控温控时的电热毯。热水袋的水温不宜过高,注水2/3左右,热水袋外面可以裹一层毛巾,使用时间不宜太长。暖宝宝在使用时不宜直接接触皮肤,不宜长时间贴敷,切忌贴着暖宝宝睡觉。泡脚的水温40℃为宜,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避免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泡脚,以免血液循环加快导致头晕不适。
在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等“神器”时,也要特别注意老人和幼儿等特殊人群。老人因为年龄的增大、角质层变薄,痛觉敏感度下降,有时候被严重烫伤了都毫不知情。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痛觉的感知能力弱,更需要家属的关注和照顾。而幼儿往往因为发育不完全,皮肤比较嫩,加之不会清楚地表达自己,也比较容易造成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