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 健康的标准
21世纪健康新概念,1989年WHO又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完美整合。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健康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的位置协调。
(7)反应敏锐,眼睛雪亮,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9)头发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二)、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曾经做过深刻的探讨,大概可简单概括为: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适应能力和效能的状态。心理健康只是人的健康的一种,它是以人的神经系统健康为基础的个体能够持续对环境作出良好适应,并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充分发挥身体潜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意义:
1、心理健康是社会适应的基本条件
2、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有直接影响
3、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精神疾病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
2.精神疾病呈上升趋势
3.神经症是主要的精神疾病,而重型精神病危害极大
4.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
调查结果
一份抽样调查显示,校园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郁闷”。
北京市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6.51%。
中国15~34岁人群死亡第一位是自杀。
北师大纪宏教授1999年对1378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偶尔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占25%,经常有此想法的占7%。据北京16所大学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总的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 。据北京16所高校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同学中,神经症患者分别占76.1%和54.8%。
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专家马斯洛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1)是否有充分安全感。
(2)是否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估计
(3)生活的理想和目标是否切合实际。
(4)能否与现时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是否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是否具有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是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是否具有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道德的前提下,是否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是否适当地满足个人的需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
2. 智力正常,有较强的求知欲。
3. 善于控制情绪,乐观自信。
4. 有完整的人格,敢于竞争,积极进取
5.较完善的自我认识,悦纳自己。
6.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7. 具有相当的意志力,果断、顽强,不怕困难。
8. 适应良好,善于进行自我调节。
三、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1. 学习问题
1) 缺乏学习动力
2) 学习困难
3)学习松懈
2.人际交往问题
1)人际关系紧张
2)人际交往缺乏
3)交往恐怖
3. 性生理与性心理的矛盾
1)与异性交往困难
2)多角恋爱、
3)失恋
4)被多人追逐
5)性自慰的焦虑和自责
6)同性恋
4、重大刺激与打击
5、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6、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7.家庭困难,身患疾痛等导致的心理失衡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1.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3.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6.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四、大学生的心理疾病 (一) 心身疾病
(二)神经症
1.神经衰弱
2.癔病
3.焦虑症
4.强迫性神经症
5.疑病症
6.恐怖症
7. 抑郁症
社区人群中的疲劳症状 (Baltimore ECA)社区人群中约14% 存在疲劳症状 (疲劳存在2周以上) , 68% 不能用躯体病解释,
有疲劳症状的人出现抑郁症几率为正常人群的10倍 (20.3% versus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