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传染性强,特别是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已多次引起世界范围的大流行。
流感病毒属正粘液毒属。根据其蛋白抗原性不同,可分为A、B、C(甲、乙、丙)三型。病毒表面抗原血凝素(H)和神经胺酸酶(N)具有不断变异的特点,迄今甲型病毒已发现 4个亚型。乙型和丙型病毒抗原变异性不大。流感病毒抗原机构的不断变异是造成流行的决定因素,这种变异包括从亚型内的量变到亚型出现的质变过程。量变引起不同程度的地区性流行,每2~4年一次,质变可引起世界大流行,约10~15年发生一次。已知甲型流感病毒已经历了四个质变过程,出现了4个不同的亚型,每个新亚型的出现均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流感病毒的抵抗力弱,56C30分钟即可灭活,室温、干燥、日光、紫外线都不利于其存活。它对乙醇、氯、酚都很敏感,一般抗生素对其无效,金刚烷胺对甲型流感有预防效果。
流感病人和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我主要传染源。动物亦可能为重要的储存宿主和中间宿主。
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途径,同时病人污染的物品如食具、茶杯、玩具、毛巾,以及被污染的手都可以起到传播作用。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虽有一定免疫力,但不同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一般多发生于冬季,新亚型出现后引起的大流行与季节无关。起始较陡,于2~3周内病例达高峰。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尤其儿童及老年患者常并发肺炎,有较高的病死率。一次流行持续6~8周,流行后人群重新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潜伏期为1~3天。流感的症状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较轻或不明显,少数病例可有腹泻水样便。发热3~5天后消退,但患者仍感明显乏力。年幼及老年流感患者,原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受抑制的病人感染流感,病情可持续发展,出现高热不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血性痰液、呼吸急促、紫绀。双肺有干罗音,X线检查可发现多种肺部阴影等一系列肺炎表现。
诊断:短时间出现较多数量的相似患者,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再结合发病季节等流行病学资料,可基本判定流感。确诊流感主要靠病毒分离。在疾病的第2~3天,可从鼻咽部、气管分泌物中直接分离流感病毒。
治疗:早期隔离病人,对症治疗(包括解热镇痛药物和支持治疗),防治合并症,防止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目前尚无特效抗流感病毒药物,金刚烷胺和甲基金刚烷胺具有一定的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能缩短临床发热时间,减轻症状,加速疾病的恢复。
9.预防:在流感流行时,应尽可能隔离患者,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公众集会及集体娱乐活动,以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对易感人群及尚未发病者,可给予药物预防。常用金刚烷胺100mg,每日2次,连服7~14天,该药仅对甲型流感有预防作用。
预防流感的基本措施是接种流感疫苗,可获得60%~90%的保护效果。老人、儿童、免疫受抑制的患者,以及所有易于出现并发症的人,是流感疫苗最适合的接种对象。接种应在每年流感流行前的秋季,以后每年秋季加强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