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的防治
肝炎统指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一 病原分型 常见五型: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一 病原分型及传播途径 1 甲型肝炎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传染源:急性期病人 潜伏期:15-45天 一 病原分型及传播途径 2 乙型肝炎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垂直传播 经血传播 性传播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 传染源:乙型肝炎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 潜伏期:4周——6个月 一 病原分型及传播途径 3 丙型肝炎 传染源:丙肝病人及HCV携带者 传播途径:同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源及血制品传播,对献血者及血液进行抗-HCV筛查可大大减少丙肝的发病率。其次是注射毒品时共用注射器。 潜伏期:30-80天。 一 病原分型及传播途径 4 丁型肝炎 是一种缺陷病毒,依赖于乙肝病毒而重叠感染,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 一 病原分型及传播途径 5 戊型肝炎 传染源:急性期病人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潜伏期:16-75天 二 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分为黄疸型及无黄疸型,五型肝炎均可发生急性肝炎,起病急,大多有发热、恶心、厌油、纳差、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慢性肝炎。肝炎病程超过半年,部分患者有急性病史,多数患者仅在体检时或因他病就医时发现,可有食欲不振、肝区不适、隐痛,多数情况可无症状。
三 携带者 慢性HBV携带者。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HBeAg或抗-HBe阳性,但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 DNA检测不到(PCR法)或低于最低检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病变较轻。 携带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免疫标志物、白血球、AFP、G-GT、B超等,观察有无急性发作、乙肝病毒复制情况、肝损害情况。 最好分食或用公筷、单用餐具、生活用具(如饭盒、毛巾、剃须刀等)。 不要献血,医疗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 外伤出血、月经血及用品要妥善处理并加以消毒,防止血液污染。 分娩、人工流产应注意保护,乳房病损停止哺乳。 防止各种发病诱因,如忌酒、忌用损害肝脏的药物,防止过劳。 不从事食品及幼托、水厂工作。 四 肝炎的预防 1 甲肝的预防: 急性期病人的隔离自发病之日不少于4周,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4-6周。 管理好水源,做到食前便后洗手多遍,推行分餐制或分筷制,改变生食贝壳类食品的习惯。 易感人群可接种甲肝减毒疫苗,甲肝密切接触者可接种人血清或胎盘球蛋白。 四 肝炎的预防 2 乙肝的预防: 急性期病人的隔离自发病之日至少30天。 对幼托机构、食品工作人员、水厂职工定期监控,发现HBsAg阳性应立即调离。加强对献血者的HBV-m的检测,阳性者不能献血,以防止输血后肝炎的发生。加强对孕妇的HBsAg的检测,防止乙肝的母婴传播。 注射乙肝疫苗,注射前应检查两对半,如均为阴性可注射乙肝疫苗3支,可达85%保护率。 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 3 丙肝、丁肝的预防同乙肝。但丙肝及丁肝目前无预防疫苗注射。 4 戊肝的预防同甲肝,也无预防疫苗注射。 5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HBsAg阳性占人群10%,发现周围HBsAg阳性时,不必惊惶失措,但应注意自我保护:餐具、牙刷、手帕、洗漱用品要分开;注意个人卫生;不到理发店剃须;尽可能减少生活中的污染。
|